首页      教育时评   教育新闻   香江高校   留学资讯      海外生活   八卦校园   考试   留学机构      自考·成考   考研专区   教育人物      培训频道   
  • 昂立教育 
  • 朗阁
  • 光华学院
  •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学院
  • 北京大学上海班
  • 交通大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留学 > 留学资讯 > 正文
那些把“考个好大学”当成目标培养孩子的家长,你们要小心了!
时间:2018-01-06 17:03:29    来源:香江教育    浏览次数:    教育首页    我来说两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石头侃升学(ID:xiaoshitoushengxue)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读大学有什么用?

你看那北大毕业的还有卖猪肉的,清华毕业的还当保安,我手下刚招来的985大学的高材生,来了还不是要从打杂开始干?

还有人说,你看那些当年的高考状元,哪个成为行业领袖了?应试教育不行,净教出一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更会有人说,我们公司一招聘,投简历的都是211、985,来了也没发现好到哪去,眼高手低,有的大专生可能还更踏实肯干一点。

以上这些言论,我们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统称为“酸葡萄心理”。

每当听到这种话,总会有人急得跳脚: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你懂吗!这些名校毕业生进步得更快!

比例!比例你懂吗!不读书有多大比例成功,你敢试试吗!

机会!机会你懂吗!那些500强哪个会去二本大学办招聘会!

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激动,那些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人,说得也都有道理。只不过,期盼名校光环能够保障成功,本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而他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可能也只是这个水平的名校毕业生而已。

殊不知,进了北京的名校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都大。

同一天跨进校门,并不意味着同一起点

“你以为你也考上了北大,就和我一样了吗?”

这句话看上去扎心又狂妄,可事实,就是如此。

这是一个清华学生在社会科学课上拍的照片,他们的老师会对每届清华入学的新生做一个调查,图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评分越高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比如政府官员银行家商人等。最底下的1-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比较特殊可以不纳入考虑范围),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

横坐标是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左边红色是全国的分布,右边蓝色是清华大学某个班的分布。

孩子在迈入名校的门槛的那一刻,其实无形中已经经历了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初步筛选,可即便如此,名校新生中依然明显存在不同层级的分布,那些处于30分以下的孩子,从进入校门的一刻,就能追上过去十八年在眼界、学识、思维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和80分以上孩子的差距了吗?显然不可能。这其中必是一番艰苦卓绝的过程。

下图一份网传的清北学生各专业毕业五年后平均薪资表,数据未必精确,却足以反映问题。

名校内部不同专业的平均工资都有如此大的差别,更别提个体的差异了。按照中国惯例,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仿佛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在乎专业,不规划未来,一门心思追求名校就是这样的结果。

固有思维加剧了差距的拉大

我有一个同学,在他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刻,工薪阶层的父母感慨道:

“真好,这辈子好歹不用再做工人了啊!”

结果,等他跨入了社会之后才发现,现在公司格子间里的小白领,就相当于父母当年厂子里的纺织女工,入职门槛低,工资甚至拼不过煎饼大妈,日复一日进行着重复性劳动。

把进入名校当成未来成功的保护伞的人,多半成为了期盼着光明未来的普通人,梦想着有一天会有骑着白马的伯乐,倾慕于自己的才华,不惜付出年薪百万,却从不为此而努力。

在知乎上经常能看到大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大学生如何一年赚一百万?”

“月入十万难吗?”

“有哪些暴利的项目?”

是的,这些年轻人什么挫折也没受过,进入了所谓名校,却发现人生的道路瞬间堵死了。好像处处都是路,却处处都走不通,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肯吃苦的性情,让他们根本寸步难行。

曾有一份超过千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大学中有正确目标的孩子不到10%,不管对不对,有目标的孩子也不到25%,大部分的孩子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名校中的生活并不开心,因为名校不是能够心安理得混日子的地方,他们焦虑、迷茫甚至自卑,小学到高中的一路领先告诉他们不能一直堕落,却没有目标和章法,日复一日,自我否定。

而有的人是怎么做的呢?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入学时纯小白一枚,凭一块蛋糕傻傻向系花表白,被残忍拒绝,从此展开了开了挂的大学生活。从系学生会小组员到校学生会副主席,他从不在白天出现在图书馆,却总能在期末门门功课名列前茅。他明明收获了500强的工作机会,却毅然选择跟着导师继续读博,如今带着一班死党一起在学校创业,专门研发智能空气净化器。

这样的经历还称不上校园传奇,名校中并不缺少这样目标明确,默默努力的人。

跨出校门的那一刻,再不是同一个世界

如果说在校园中,大家好歹还都顶着“x大学生”这样相同的头衔的话,那么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就是这些差异的积累爆发的时候。

2017届重点大学的毕业的学生就业率为85.6%,普通大学为74%。看上去好像还可以,这一数据放眼清北去看,会更喜人。当然,这其中有多少学校注入的水分就无从得知了。

再回头看看文章开头的平均月薪,似乎世界也没有那么让人绝望,但是要知道,我和马云平均一下,年薪也过亿了,真实的差距是不能通过平均来体现的,只有过来人才懂。

企业绝不会盲目看学历,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原则必然导致部分学生被社会无情淘汰,那些号称985名校毕业却相当不给力的员工,大概都是这个level的毕业生。

只把“考个好大学”当成目标培养孩子的家长,你们要小心了。

名校根本就不是什么天堂,这个地方其实处处都是对比,处处都是伤害。

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孩子很可能只收获了应试能力,而家境、外表、见识、人脉、情商、机会、社交能力等等,所有的一切在大学都会成为区分度的关键。孩子们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能做到不嫉妒,不自卑就已经很难,能踏实下心来面对自己未来人生的,简直是少之又少。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从孩子过来的,孩童时代的经历,中学时代的境遇是这些孩子开启大学生活的关键经历。在父母们还能把握孩子的这短短几年里,除了学习成绩,孩子内在人格的塑造,使命感和目标感的建立和过硬心理素质的锻炼,都不可或缺。

名校不是终点,它是对父母多年培养的考验。

小石头侃升学,名校出身的升学指导老师,

可能是第一良心升学自媒体,

带领每一位家长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之路

这里有你想看的精彩


 

关键字:
分享到: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