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时评   教育新闻   香江高校   留学资讯      海外生活   八卦校园   考试   留学机构      自考·成考   考研专区   教育人物      培训频道   
  • 昂立教育 
  • 朗阁
  • 光华学院
  •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学院
  • 北京大学上海班
  • 交通大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留学 > 留学资讯 > 正文
小孩子偷钱不算偷!
时间:2018-05-09 17:36:10    来源:香江教育    浏览次数:    教育首页    我来说两句()

小孩子偷钱不算偷!

小孩子“偷”钱不算“偷”?是的!

而且我们还发现,小孩子“偷”钱千万不能打,被打骂和真的被当成贼的孩子,再犯的几率很高!

在我们的调查里,最多的一个孩子“偷”了家里上万块钱,智慧的妈妈趁机提高了一下他的财商;另一个小孩一开始就偷了几根麦穗,最后却被家长“教育”成了惯犯。

所以,小孩子“偷”钱算不算“偷”,全在你怎么看。

前些天,童书妈妈后台收到读者萨芬妮的一条留言:

三川老师,我家一年级的男娃开始偷钱了,前几次拿我钱包的几块钱,昨天拿同学的10块钱,还每天拿回同学的学习工具,我跟他讲道理,他也说改正,但过后嬉皮笑脸的,感觉不到是真心的认识错误。我心好痛心都碎了,好担心他以后偷更大的、做更多坏事,我该如何教育他是好?

我们非常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在成人世界中,偷窃是违法的。何况古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时偷油,大时偷牛。”妈妈一定会担心“他以后会偷更大的,做更多坏事”。一定忍不住会想: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他是个坏孩子吗?是我的教育方法出问题了吗?

为了更好地能帮助到这位妈妈,我们就这个问题在办公室开会讨论,还在我们童书妈妈的选书群发起了讨论。

小孩子“偷”钱的比例真不小!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居然过半的小伙伴自己、或者兄弟姐妹或者孩子,都曾经有过“偷”钱、“偷”东西的经历!

“偷”的东西从小卖部的圆珠笔、小伙伴的项链、玩具,到麦田里的麦穗,不一而足。偷得少的拿了妈妈一块钱,和小伙伴买了十根赤豆冰棍狂吃一顿;多的拿了姐姐200块钱压岁钱,被妈妈吊打了一顿。最大的金额是一个孩子四年级时陆续拿了家里上万块钱!

可以说,孩子小时候“偷”过财物的比例可并不低。鉴于参与这次讨论的绝大多数是妈妈,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如果在爸爸群里讨论,他们小时候更加调皮捣蛋,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些。

小孩子偷钱不算偷!

▲ 《岁月神偷》里的罗进二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特长是神偷

小孩“偷”钱是因为“穷”吗?

我们还发现,“偷”钱的孩子好像跟家庭条件、环境没有什么联系。有像白老师这样小时候农村长大,生活条件比较差,经常去麦田里偷麦穗儿、莲子、西瓜什么的;有人小时候没钱买零食,吃了小伙伴给的大大泡泡糖,觉得好好吃,然后和妹妹回家把储蓄罐里的钱倒出来包好,准备第二天去买的。

但也有不少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比如玫瑰老师,小时候她爸妈做生意,家里就她一个女孩子,要啥给买啥,每周零花钱就有50块,但她也会不时拿家里的钱买零食。而“偷”了上万块的强强,其实从一年级开始每天都有5块钱零花钱,他自己还做过小生意,还有投资账户,妈妈带他一起理财。

小孩“偷”钱是因为“恶”吗?

那“偷窃”难道是人之初,性本恶?孩子“偷窃”的心理动机到底是什么?我们对所有的故事进行了简单梳理,发现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孩子不知道这种行为叫偷,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

比如“小富婆”玫瑰老师和“小富翁”强强同学,都是家里大人放钱比较随意,孩子看到父母从抽屉里拿钱用,觉得自己也可以拿,就跟从柜子里拿东西吃一样。

玫瑰说当时家里很多地方都有零钱,她并不认为那是不能拿的,有时候会拿家里的钱去买零食。而强强家呢,有个专门的抽屉放钱,爸妈有钱就放抽屉里,没钱就从抽屉拿钱,从来不锁也从来不数,取放都很随意。强强从家里拿了几个月的钱,爸妈竟然都没发现。

二,明白这是不好的行为,但是实在喜欢这个东西,想要拥有又得不到,压抑不住内心的愿望。

像选书群的一个妈妈分享,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她在一个好朋友家玩,看上了朋友的一个项链,特别漂亮,闪闪发光。她喜欢到不行,挪不开眼睛。虽然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但对一个小女孩来说,项链的诱惑实在太打了,她瞅准四周没人的一个时机,抓起项链就跑回家了。

三,明白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寻求新鲜和刺激。

像白老师说小时候去“偷”田里的东西,“偷偷”的乐趣大于偷的东西本身。后来家人专门买了这些东西,反而不怎么吃了。还有那个想“偷”钱买泡泡糖的孩子,被妈妈发现狠狠教育了一顿,从此之后再不敢跟妈妈提要求买东西,但开始偷小伙伴的玩具,内心觉得既刺激又羞耻。

小孩子偷钱不算偷!

▲ 罗进二逛鱼摊,随手顺走了小乌龟和鱼缸

小孩“偷”钱不算偷

正是基于上面的原因分析,我们得出小孩“偷”钱不算偷的结论。

其实孩子的“偷窃”行为,本质和其他所有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是一样的。孩子要学习和钱打交道,学习“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物权概念,这是他必须经历的社会化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犯错是正常的。大人不用焦虑孩子的道德品性,急着给他扣上“贼”的帽子,但确实需要把它当成一个信号:我家小朋友对钱开始感兴趣了,是时候给他加强这方面教育了。

但这句话是可能被误读的,很多家长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打骂惩罚就开始了。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你家孩子开始对钢琴感兴趣但是弹不成调,你是会给他找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给他报个班,还是会上来给他一顿胖揍?

“偷”过的小孩长大还会偷吗?

你可能会说,偷钱和弹错键如何能混为一谈!玫瑰老师至今记得母亲发现她拿家里钱后的反应:破天荒头一次打了她,还给她讲了伊索寓言里一个小偷的故事,小偷的妈妈在他小时候没有好好管教他,对他小偷小摸睁一眼闭一眼,后来小偷被抓,被判处死刑。

这可能是我们所有父母心底的担忧,但我们同事分享的真实故事却是这样的:

曾经的问题女孩,现在的顾家妈妈

我有个表妹,他们家的家境是很好的,爸爸是私营业主,妈妈在银行工作。但是她小时候不好的习惯就是拿别人东西。比如偷偷拿我另一个表妹的口红,也会偷钱。在我们这个大家族里,我们表兄妹们都一直认为她品质有问题,把她当成问题女孩。后来她没有读大学,在我们当地上了一个自费的大专。

再后来她北漂到了北京。她很独立,靠自己奋斗做了摄影师,也很有才华,频频得奖。生活方面,她也不再是那个问题女孩了,现在还当了妈妈,很居家也很会照顾家。

我们以前一直担心的品质问题,貌似在她后面的人生轨迹中并没有再暴露,或者造成什么恶劣的影响。我想生活本身在磨砺她,教育她吧。

除了这个故事,我们还有大量调查样本都是童书妈妈的同事,和选书会的妈妈们,成年后大都品行端正,上了大学,有体面的工作,上进爱学习。小时候“偷”过的经历,好像并没有产生什么品格问题。我们担心的“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逻辑并不成立。

所以我们想说,像萨芬妮这样的家长可以放宽心了,为孩子“偷钱”这件事焦虑大可不必。

为什么“偷”了几根麦穗的小伙伴

最后真的成了“贼”?

同时,我们还要提醒家长,反而要警惕自己过度焦虑,对孩子“偷窃”行为严加管教,可能反而会促发孩子继续不良行为!

比如,那个泡泡糖女孩,因为母亲的打骂,后来再也不敢跟妈妈提要求,开始偷小朋友的玩具。玫瑰也并没有被母亲的胖揍和伊索寓言吓住,“偷”到了阿姨家里。和白老师一起“偷”的小伙伴,大都正常长大了,只有一个小朋友,家长知道后打骂孩子,还把钱都藏起来,把孩子当贼来防。这种不信任让孩子反而更加喜欢去“偷”,愈演愈烈,恶性循环,后来真的成了小偷。

打骂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更根源的是我们自己的焦虑,不信任会让孩子感觉到委屈,继而反叛。而且,我们刚才讨论过孩子“偷窃”行为的动机,打骂对哪一种动机都不起效果。如果不了解“家里的钱也不能随便拿”,告诉他就可以了。如果是为了追求喜欢的东西,或者追求新鲜和刺激,“偷窃”行为背后都是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家长看不到这种需求,反而用严厉的方式阻断他的行为,强行压制他内心的需求,必然会适得其反。

不想让孩子将来犯大错

要舍得让他犯小错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其实孩子的“偷窃”行为,更多的时候,不是什么道德问题,而是在学习跟钱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可能会犯的一个错误而已。家长对待它的基本态度,和对待其他错误是一样的,要回到教育一个基本的道理,要容许孩子犯错。

所以,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可以做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己内心的焦虑,选择信任孩子。信任孩子自己的判断力,信任孩子的品德没有问题,同时信任孩子有的时候会犯错,但犯错是有价值的。

有一些错,很多时候没有大人管,它自己就消退了。像白老师和偷西瓜的小伙伴们,长大点觉得这游戏不好玩,不再刺激,就不再去“偷”了。

还有的时候,容许孩子犯错,容许错误的后果发生,会让孩子受到真正的教训。比如那个拿小伙伴项链的女孩,后来对方家长知道她偷了东西,就再也不让她们一起玩了,她因此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她母亲也知道是她偷的项链,但并没有揭穿她,那根项链一直放在家里,一见到它她就会觉得很羞耻。直至长大以后,她都不喜欢首饰,结婚戒指都没有买,很难说这中间没有关系。

再比如,挨了母亲打并没有收手的玫瑰,是在阿姨家“偷钱”险些被抓,害怕被小伙伴真的把自己当成贼,内心无地自容,从此后再也不犯了。

小孩子偷钱不算偷!

▲ 哥哥病逝,进二把所有偷的夜光杯、米字旗、齐天大圣等宝贝丢进“苦海”,因为奶奶说丢掉最喜欢的东西,就能见到想见的人。

有人打骂防范

有人趁机开展财商教育

其次我们要注意去看孩子这一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需求。

我们来看看“偷”了上万的强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方面问题,他妈妈是怎么处理的?

强强妈妈并没有因此责骂他,而是跟他聊天,了解他的想法,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拿。原来,强强“偷”了上万块钱,全部拿去给同学们送礼物了!这个原来一学期零用钱都可以攒着不动的男孩子,突然发现了钱的美妙,它不仅能变成喜欢的各种商品,还能变成礼物,让别人快乐!

但孩子并不是天生知道花多少钱买礼物是合适的,就像我们家孩子,只要标价100元以下就认为是便宜,超过100就贵,而不问它到底是个手机还是橡皮。

同时,讨论中家长们发现,现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普及,货币的虚拟性进一步加强,其实给财商教育又增加了难度。手机一刷就买买买,花了多少钱不知道的小朋友不在少数。

这个时候就需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对待孩子关于钱的错误,更重要的工作是疏而不是堵。你可以把孩子像“贼”一样打骂防范,也可以积极看待孩子对钱“开窍”了,趁机开展财商教育。

首先需要有物权的教育。

什么样的东西属于什么人,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动。我们的物权教育,跟国外相比,普遍做得薄弱。比如,有些家长会要求很小的宝宝跟小伙伴分享玩具,要求大一点的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弟弟妹妹,都会妨碍孩子建立起明晰的物权意识。

其次也要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机会,让他跟钱真正的打交道,逐步建立对钱的价值的正确认知。

与其把钱当成洪水猛兽,不如让孩子尽早学习如何与钱为友,为我所用。可以从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开始,比如设计每月的开销预算,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商场,在一个限额里自主消费,在实践中逐步让孩子建立合理消费的习惯。比如带孩子一起做一些理财,或者可不可以捐款?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对我们成人来说都是很难的功课,对孩子更是越早开始越好。

您家孩子“偷”过钱吗?您是如何处理的?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备注:本文配图,来自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导演罗启锐。


作者简介:晓莺,媒体工作十余年,家有二宝。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关键字:
分享到: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