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时评   教育新闻   香江高校   留学资讯      海外生活   八卦校园   考试   留学机构      自考·成考   考研专区   教育人物      培训频道   
  • 昂立教育 
  • 朗阁
  • 光华学院
  •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学院
  • 北京大学上海班
  • 交通大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留学 > 留学资讯 > 正文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时间:2018-06-17 17:56:35    来源:香江教育    浏览次数:    教育首页    我来说两句()

孩子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可能是有抽动症了!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我们在给大量孩子做情商训练的过程中发现:一年级是儿童抽动症发病率比较高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会进入与之前相对自由的幼儿园完全不一样的环境里,一年级对于孩子的规则、学习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孩子与家长都很难适应,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就会出现抽动的症状。

孩子一旦出现抽动的症状,家长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或者会不在意,从而耽误孩子的病情。还有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但是求错了医,既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也耽误了孩子的病情,孩子的病情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抽动症的表现

儿童抽动症是多发于儿童期的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例如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

多始发于眼睛,嘴巴次之。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但是自愈或者自我缓解的孩子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尤其是在现在孩子所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并且之后可能会有很多的并发症。

现在多主张把病程在1个月到1年者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病程在1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根据抽动的表现也把抽动症分为运动性抽动障碍与发声性抽动障碍。

运动性抽动的症状表现常见的有吸鼻子、张口、努嘴、点头、甩头、摇头、皱眉、耸肩、伸脖子、做鬼脸、眨眼、拍手、跺脚,甚至模仿行为、猥亵行为等;

发声性抽动的症状表现常见的有“嗯”、“啊”等单调的发声,或者类似动物的叫声,如犬吠样吼叫,甚至会有模仿性言语、重复性言语和秽语。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抽动症的发病率约为1%~7%,有报告达4%~23%,且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3~4:1。多起病于 3~8 岁,孩子6岁又加上幼升小,需要适应新环境,压力比较大,是多动症的危险期。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英文简称TS,是由Georges de la Tourette在1885年首次提出来的,他描述了此综合症的临床特征,其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慢性多发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抽动症和情绪控制

我们在给孩子做情商训练的过程中就发现,当孩子的多动症缓解之后,孩子会出现很多的情绪问题,比如发脾气,哭闹。

家长就很困惑:孩子以前很乖的呀,怎么抽动刚治好就开始逆反了,这难道是什么后遗症?其实不是的,是孩子本身就是抽动加情绪问题,只不过抽动像是情绪问题的保护层,一旦抽动缓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如果是抽动合并多动的话,治疗起来会比较的困难,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会不能集中,而且深层次来讲孩子都存在情绪控制困难的问题,抽动的孩子是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困难,多动的孩子往往是调控负性情绪的能力较低,所以这两种病症合在一起,就相对会更难一些。

近年来抽动症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且治疗困难,难治的病例增多。发病后如果不能很快控制,对患儿学习、生活、社会交往造成危害,给家庭带来沉重心理负担,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抽动症发病原因

关于抽动症的病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大多都是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假说,比如神经递质失调学说认为大脑基底神经节病变及边缘系统的皮质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相关神经递质失调可能是 TS 主要发病机制。约50%-60%的抽动症患儿有脑电图非特异性异常。遗传易感性

也有的人提出遗传易感性学说,认为TS 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一般认为其遗传方式倾向于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

抽动秽语综合症患儿家族中患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发病率为10%-66%。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也有人提出社会心理精神因素。临床观察发现,TS 患儿的发病及症状加重与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精神创伤、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可诱发或加重抽动。

抽动症和家庭教养

近年来的调查发现,TS 与家庭教养不当有关,TS 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个性异常,如孤僻、易冲动、性格内向、焦虑、适应外界环境能力差等,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家庭精神环境恶劣如不和谐、多冲突、少娱乐、少情感交流,提示这些不良因素对患儿的发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的影响。

1. 孕产因素,比如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刨宫产等。这些都是由于母孕期间没处理好而引起的儿童患抽动症的原因。

2.感染因素,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这是基于感冒发烧时孩子的抽动症状会加剧提出的,但并非绝对的因素。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3.家庭因素:比如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会造成孩子抽动症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态度 ,不良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根据孩子的心理接受程度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家庭因素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可控的,我们可以改变的一种因素。

4.应激因素,受到强烈的精神创伤或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车祸受惊吓、挨打骂受刺激、学习压力大。

5.其他因素:比如结膜炎因眼干难受所以眨眼,咽炎因咽痛咽痒所以干咳,长时间的眨眼干咳,当结膜炎、咽炎愈后可致习惯性抽动、眨眼、干咳。近年发现抽动症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临床也发现感染发热可使抽动症和强迫症加重。使用青霉素之后抽动症减轻。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为:小儿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性、不自主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音性抽动,以及伴随的某些心理和人格行为障碍,如强迫、多动、自闭、攻击行为等。

抽动具有不可克制的体验,但通常可自我克制一段时间,却因紧张而加重,在睡眠时消失,严重的睡眠中也会发生抽动。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有一些发声的动作如:吸鼻、清嗓、咳嗽、尖叫、呕吐声、犬吠声等。任何形式的抽动都可能因为紧张,焦虑、厌烦、疲劳、兴奋、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消失。

2.做复杂一些的动作时稍慢.如:咬唇、拍手、刺戳动作(如戳眼)、冲动性地触摸人和物、打或闻自己或他人的身体某部位、投掷动作、弯腰、后仰、旋转、跳跃、单腿跳、下蹲、顿足、模仿他人动作、淫秽的姿势等。

3.语言还有行为受到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这种症状一般多发生在3-15岁的小儿,而且这种病一般是男性的比较多,一般比例在30%-40%。患有抽动症的孩子一般表现是挤眉、咬唇、点头、伸脖等。还有部分的患者会表现咳嗽、发出哼声等。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总而言之,儿童抽动症的表现非常复杂,从简单大复杂,简单的、突然出现的、短暂的、没有意义的运动。如:眨眼、侧视、耸鼻、噘嘴、张嘴、做鬼脸、点头、耸肩、上肢的突然抖动、腹肌的抽动、踢腿等动作和发生不受控制。

给家长的建议

面对孩子的抽动症,我们要怎么做?

家长要指导患儿、家属、老师、同学以及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病,避免打骂、过分指责、讥笑、过分注意抽动症状、制造紧张的精神环境气氛,要给予患儿安慰、疏导、改善情绪,鼓励助其逐渐改善症状,给患儿在身心上营造正常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1.精神方面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遇到事情要耐心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愿望,不要打骂孩子。

2.情绪管理的引导。这样的孩子通常存在一些性格缺陷,比如自卑、胆小等。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帮孩子尽快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3.减少抽动症状的关注。不要不断提醒孩子他在抽动,这样会加重症状。

4.家长的情绪管理。家长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病症,相对科学的处理孩子的抽动行为。

Questions and Answers

一年级是引发孩子抽动症的危险期,趁早介入太关键了!

提问:抽动症服中药好使么?按摩好使吗?

答:对于这一方面现在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没有效果甚至会加重,所以我个人并不建议孩子吃中药。再有抽动症按摩好使么?有些按摩是很痛苦的,家长强迫孩子做按摩,有的时候可能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个人不建议孩子服中药、做按摩。而是还是要从心理的角度来帮助孩子,比如疏导情绪,加强表达,建立自信等等。

提问:孩子抽动,家长要教给孩子方法还是当没看见?

答:家长一定不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这个时候可以和孩子聊一些比较开心的事情。然后也要多观察孩子,仔细找找孩子抽动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有的孩子其实是存在书写方面的障碍的。

提问:孩子抽动要服药吗?

答:如果孩子吃了两个月的药之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那么其实就可以停了,因为吃药本身可能也会加大孩子的压力。而且吃药越多,时间越长效果也有可能越微弱。这个中间很可能会存在安慰剂效应,就是说虽然药是无效的治疗,但因为我们“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所以后期这个效应不起作用时,很可能孩子的抽动又会出现,也就是吃药时间越长,效果越微弱。

提问:孩子到情商机构就是疏导情绪吗?到家之后会不会又抽动?

答:孩子来到情商机构,首先肯定是疏导情绪,之后,我们也会提升孩子的情绪表达以及自信心,提升孩子面对压力处理的一个能力,孩子的能力上去了,面对各种情况都能处理,也就会缓解自己的抽动症状。

文/海英博士 编辑/暖暖

关键字:
分享到: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