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嫁频道 > 婚前筹备 > 商家优惠 > 正文
饥饿年代也没舍民俗老讲究(图文)
时间:2011-03-22 11:34:04    来源:    浏览次数:    婚嫁首页    我来说两句()


 

  

 

  眼看就到端午节了,在西岗区万全社区72岁由淑芬老人的记忆中,过去的端午节可比现在热闹得多。“这几年端午节,我都把孙子、外孙们叫到跟前,扒拉着手指头给他们讲端午节民俗,他们像听故事一样,但在我小时候却能亲身感受到那些民俗的乐趣。”由淑芬有些遗憾,她觉得过去的端午才更像节日。

 

  出太阳前 山上都是拔艾蒿的人

 

  说起端午节的各项民俗,被社区工作者誉为“民间专家”的由淑芬如数家珍。“端午节当天,在凌晨4时之前,人们就纷纷上山拔艾蒿,折桃树枝。山野里到处都是人,大家互相打招呼、问候,十分热闹。由于出来得早,艾蒿和草木上都带着露珠,人们用露水擦脸、擦眼睛,说这样可以清爽明目,不得皮肤病和眼疾。有的人还用露水沾湿的手回家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擦脸、擦胳臂等,说是擦了不生疖疮。”由淑芬说,拔艾蒿和折桃枝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因为当时人们认为它们能够驱害辟邪,如果在太阳出来后再弄回家,就不灵验了。艾蒿和桃枝采回家后,人们用红布条系成一匝一匝的,每一匝上都要拴一个用布做成的长脸大马猴,然后把它们插在大门和屋门两旁,用来避邪。

 

  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民俗就是给孩子系“五色线”(大连人叫“卤线”)。父母一般在孩子没睡醒时,悄悄把“卤线”系在他们的手腕和脚脖子上。孩子们醒来后,发现身上系着五颜六色的线,都会很高兴。除了给孩子系“卤线”外,还要给他们戴荷包和五彩小扫帚,寓意同样是祛病辟邪。系“卤线”有说道,摘“卤线”同样有讲究:要在端午节之后的第一场雨时,把“卤线”摘掉扔到雨水里,寄意雨水把所有灾祸疾病都冲走。

 

  插好艾蒿,系上“卤线”,接下来就是早起洗漱,这同样有讲究。“在水盆里放入艾蒿、桃叶等,浸泡后,全家人用一盆水洗脸。”由淑芬说,洗漱完毕,随后是吃早饭。在端午节的早晨,粽子和鸡蛋是必须吃的两种食物。

 

  在由淑芬的童年时代,人们还在端午节舞龙。彩龙是用树条编的,外面包着彩纸,舞动起来金光闪闪。除了舞龙之外,当时,不少人还向海里扔粽子。“那时,我们家到付家庄附近海边扔粽子,记得父母总是说,粽子可以粘住鱼虾的嘴,那样它们就不能吞噬忠臣屈原了。”

 

  艰苦岁月 吃不上饭照样上山拔艾蒿

 

  对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雨沧桑的由淑芬那辈人来说,端午节的记忆不但有儿时的甜美,也有生活最困苦时的无奈和坚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端午节真是难过。”由淑芬回忆说,最初几年,端午节时,人们还能用大米掺糯米包点粽子,后来用高粱米,甚至用玉米粒凑合着包粽子。但是,到了1962年~1964年,很多人家已经吃不上饭了,更别说端午节包粽子、煮鸡蛋了。

 

  由淑芬感叹地说,当时,虽然吃不上粽子,但人们并没有放弃端午节民俗活动,大家照例天不亮就上山拔艾蒿,照例给孩子们系“卤线”、戴荷包。很多小孩饿得直不起腰了,但在端午节那天,他们依然快乐,戴着鲜艳的“卤线”玩耍,没有鸡蛋,他们就用鹅卵石顶着玩。

 

  在那么艰苦的年代里,人们还坚持过端午节,现在生活幸福了,反倒是端午节的民俗内容减少了,有的已经变味了。由淑芬对此很感慨:“现在,去山上自采艾蒿的人少了,大家都花钱在市场上买了,其实我市大多数山上都有野生艾蒿;动手包粽子的人少了,人们更愿意到超市选购粽子了;很多年轻人不再了解那些民俗和传说了,他们甚至把门口挂的大马猴换成了孙悟空。”

关键字:端午节,艾蒿,粽子,人们,民俗,他们,孩子,它们,山上,太阳
分享到: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