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影视 > 电影.MOVIE > 正文
好莱坞电影全球发行策略正式进入“《海王》模式”
时间:2019-05-05 11:11:10    来源:香江娱乐    浏览次数:    娱乐首页    我来说两句()

12月23日,《海王》在中国完美16亿+票房收关(最后结束放映会更高),对应这两天imdb的Metascore分数和烂番茄分数,我们可以看懂好莱坞全球发行策略非常明确的变化,具体起因是这样的——

前一阵我出差,在秘鲁,之后12号旧金山转机,停留一天,想看海王,发现美国还没上映,21号才上。。。

我回到国内14号,自己买票去看,看完写了个“想法”,大概意思就是——热闹,然后没了,还把我打睡了半个小时吧,没你们夸得那么好看。。。

然后,两天后,去同学家玩,被同学拉着又看了一遍。。。

我又发了“想法”,确认——这次坚持不睡,但依然觉得一般。。。

现在北美上映两三天了,北美主流到底啥评价呢?

imdb7.7,貌似不错哈

不过metascore才55分哦,这个啥情况?

这个让我觉得有必要看一下烂番茄。。。

64%真不能说是高。。。

可以预见到:

-imdb评分肯定会接着跌,最终落在7分以上就算好分数了

至于国内公映前媒体各种夸的内容,我就不贴了。。。

这到底说明啥?别小瞧这个哦。。。

这个其实代表了一个未来重要的“好莱坞电影全球发行策略”的改变——爆米花大片一定要中国区先上!而且至少领先北美两个完整周末!

原因:

-中国大陆电影媒体更“友好”、更“可控”。。。

-人多,人真多,还傻,来票房快。。。

-看个电影迷信国外口碑,但有时片子不行,国外媒体搞不定,中国区票房跟着受影响,不如同步发行,哦呦,同步也不行唉,直接改中国区先上吧,这样没有参照,发行商在中国区说啥,就是啥喽。。。

所以:

如果你是好莱坞studio发行老大,你会怎么办?

你能拒绝“中国区优先发行”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的机会吗?绝不会!

所以,好莱坞大片未来越来越多会领先北美上映,说了,要提前两个完整周末才对。。。

《海王》给出了完美示范,史称——《海王》模式

“《海王》模式”会是好莱坞大片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的一种主打商业模式,本质是“不同市场观众观影经验的不对等与媒体自由度的不对等”。。。

听着特打脸吧?

这就是残酷又有点无聊的中国电影观众和电影媒体的现实,别生气,dealwithit...

我希望国内观众有更高鉴赏能力,能更加独立思考独立审美判断不依赖他人,早日看到“《海王》模式”的失效的到来。。。

(我并不指望国内电影媒体变得“更加独立”,大家都赚钱不容易,整个媒体行业都被操,要求电影媒体要保持新闻自律,我觉得扯淡是一回事,主要是既然回答这个问题是出于现实考虑,那么看清现实应该是更重要的吧)

最后,你应该记《海王》在国内被各种捧上天的评价吧?即使到现在真正指出电影实际品质水准的声音,几乎没有,或者不在主流渠道中有任何影响力。。。

你肯定以为这是《海王》国内宣传做得好?没错,好!但更重要的是海外发行商,看透了你我,看透了中国,发行策略制定更好,宣传有效配合执行了这个策略。。。

更新:

刚看到一些最新看到的数据,背后的一些可能

从票房来看,发行策略全面胜利。。。

注意北美观众口碑并不弱,但应该也不至于跟国内集体群high那个高度,说明《海王》就是有“观众缘”的电影。。。

但核心在于形象中国市场的“因子”,核心是海外专业媒体的评价数据,就是烂番茄和MetaCritic,因为国内吹水自媒体影评账号是要习惯性拿这个说话的。。。

所以,这个操作思路就了然了吧。。。

最后,《海王》当然狂赚一把,等最后看全球市场收关总票房多少,中国票房比例占多大(我猜仅北美地区最后票房不见得比中国多多少,甚至基本持平),拿到这个数据后,我们可以到时候再反观“海王模式”,可以试想——

如果《海王》中国区跟北美同步发行,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未来中国影迷买票进影院,查不着imdb和烂番茄数据,只能看“中国区发行提前量”是多少,由此揣度发行方思路,反推电影实际质量——擦,在中国做铁杆影迷好心塞,心累啊亲。。。

最后还是聊聊我对《海王》和这几年DC电影的变化的看法——

《海王》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DC电影?

DC电影区别于漫威,而且立足于主流漫画英雄电影的牛逼之处的原因是什么?

在回答上面几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先插入一个名叫Sktechers跑鞋品牌的故事——

十年前,我第一次去纽约,在时代广场附近新认识了一个跑鞋品牌Sketchers(斯凯奇),特别厚的鞋底吸引我,借助“大厚底”滚动型健康走路方式是品牌最大特色,我当时还没系统跑步,就买了两双走路健身鞋带回来。。。

两年后,我开始系统跑步训练,畅销书《天生就会跑》带动了极简跑鞋风潮,Vibram五趾鞋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直接撼动各大传统跑者的设计理念的根基。。。

终于各大品牌坐不住了,在Vibram和其他几个极简跑鞋的带动下,各种传统跑者品牌都开始出极简款跑鞋,耐克和阿迪这种主打设计流行走量为主的时尚运动品牌自然不会错过,更是变本加厉,推出各种极简款,进行主推。。。

突然,我注意到,Sketchers进入中国了,然后也开始推极简款跑鞋,而且几乎不再推自己大厚底滚动技术的跑鞋和健身鞋了,我当时心想,这个“自我背叛”还挺彻底。。。

又过了两年,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我2013年8月,在冰岛跑250公里多日赛过程中,发现了一款非常难看但设计奇葩的跑鞋——HokaOneOne,法国设计师跑到中国找到了一种特殊发泡塑料技术,开发了一种大底中底特别厚,但整体鞋自重超级轻的超级缓震跑鞋,特别适合超长距离和大体重跑者。。。

我回国海淘一双,在同年11月参加首届大理100的50公里组越野跑比赛,我首次穿Hoka完赛,随后我就知道这是颠覆性和革命性的,从此之后,到现在的5年,Hoka基本成了我的比赛专用鞋,因为我大体重,比赛距离长,鞋轻,缺点磨损大,报废快。。。

因为我在圈子里各种唠叨+鼓吹,很多小伙伴跟我一同海淘Hoka,但并不流行。。。

但Hoka还是在一两年内从欧洲到美国病毒般流行开来,两年后,成为也终于流行到国内,全世界跑鞋抛弃了Vibram引导没几年的极简风潮,突然180度转向Hoka代表的极多风潮。。。

所有品牌为了商业诉求,也先后再次跟进,最后连越野跑鞋老牌品牌以极简轻量为主特色的Salomon都这两年推出了各种大厚底又轻量的跑鞋(其实Hoka创始设计师就是最初从Salomon合作的设计师)。。。

历史又重复,传统跑鞋品牌跟进极多风潮,包括耐克和阿迪,最逗的是,不知是不是给逼急了,阿迪几年前出了一款泡沫底跑鞋,我还买了一双,市场反响很好,过去几年可以说阿迪推出的泡沫底解决方案彻底拯救了阿迪跑鞋产品线,这几年无论怎么改,泡沫底技术都是贯穿主打设计。。。

说回来,故事主角Sketchers,本来你是跑鞋里极多风潮开创和领导品牌呀,然后自己不坚定,被Vibram给拐带跑了,Vibram几年前因为很多用户训练受伤,集体诉讼,Vibram还输了官司赔了不少钱,所以现在极简鞋还在,只是没那么火了。。。

随着极多风潮的真正到来,Sketchers这几年是懵逼的,终于进入国内,开很多店,但产品再自我背叛后,面临极多风潮的回归——对他而言就是回归,反而手足无措,即使到现在2018年,你到他任何一家店,看不到他的跑鞋产品的态度和倾向。。。

一个明明是极多风潮开创先锋的品牌,自我动摇,在多变的市场前,自己其实失去了产品和品牌的设计灵魂,或者对我这种买过一两百双跑鞋用户来说,我对这个品牌也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趣,现在他就是一个流行款跑鞋品牌吧。。。

而Hoka在大火之后,被美国财团收购,变成美国品牌,然后开发了丰富产品线,依托自己极多风潮特色,每年推很多款,终于这两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最近全球增长很快。。。

其实,故事最后,跑鞋极简还是极多,真的是对错之分吗?我觉得没那么重要,只是产品设计和理念上的差异化,带来不同商业故事的讲述,背后引发的是商机,最终取决于你的品牌真正相信的是什么。。。

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无论Vibram还是Hoka坚持讲述自己品牌特色的商业故事,其实后续都有挫折与妥协,但从未背叛自我。。。

至于其他跟风的跑鞋品牌或者流行品牌,只是把不同风格的商业故事作为阶段性策略,推出不同特色的自己主导的产品,比如耐克在极简风潮最火时候,推出Fkynite鞋面用一根线一体化编织当时最轻的一款马拉松竞技鞋,我有买,穿着跑完北马。。。比如后来阿迪在极多风潮中,研发了属于自己的泡沫大底技术,一直流行到现在,成为阿迪跑鞋核心技术之一。。。

而Sketchers呢?我不知道。。。

而在我眼里,DC就像曾经的Sketchers。。。

而我个人对《海王》的内容评价,就两个字——“背叛”!

其实也是DC对自己的“背叛”的全面开始。。。

什么是DC电影本来的样子?

是怪才扎克施耐德,是暗黑之神诺兰。。。

正是这两位凭《守望者》和《黑暗骑士》两部电影,串联并奠定了DC电影的某种创新独有的漫画超级英雄电影的暗黑气质,这种独特气质至少在《钢铁之躯》依然保留了很好的延续。。。

实际上,因为漫威宇宙系列电影这几年的横扫,让DC越发坐不住,又不自信起来——《神奇女侠》开始闹妖,开始要从黑暗气质往喜剧方向靠拢,但因为是女英雄电影,这个问题貌似并不明显,而且市场反馈也不错。。。

《正义联盟》彻底撕掉这种漫威化的遮羞布,但可惜国内市场成绩只能说一般般,没有足够多国内观众或者媒体去讨论这个话题。。。

结果直接到《海王》,DC的漫威化彻底市场层面的爆发。。。

DC的这种自我背叛,非常好理解,一些都是商业趋利的结果。。。

但像《海王》这样彻底背离DC电影最初气质,你换个片头场标,改成漫威,估计观众也觉得完全符合(实际上很多不明真相观众迄今还以为《海王》就是漫威电影呢,至少我在影院看片时后排观众就是如此)

DC电影的自我背叛,本质是华尔街对创作失去了耐心,但长远来看,如同跑鞋的极简和极多风潮本质就是差异化的噱头,最后同样也是为了卖出同样的跑鞋。。。

DC电影玉珠在前,虽然经历《自杀小队》滑铁卢,但两位电影天才联手建立的自己品牌电影的精神气质,在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坚持后,就彻底放弃和全面倒向最大竞争对手漫威,很难现在说这是正确还是错误。。。

可以确定的是从铁杆影迷角度,这是一种审美上的遗憾。。。

也是未来DC电影创作困境埋下了种子——比如要拿出《守望者》里的罗夏拍一个单人电影,你说这个人物如何漫威喜剧化?那不得被铁杆DC迷给骂死?我只是随便举个例子。。。

两位导演天才,把《守望者》和《蝙蝠侠》先后拍成同一气质,可能并不是偶然,而是DC漫画创作者态度的一种凝炼后的取舍,漫威电影气质其实跟StanLee个人逗逼客串气质也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海王》无论最后全球票房成绩多好,我也没觉得这部电影多好,某种角度,《海王》敲响了DC电影的丧钟——观众为什么需要一个漫威电影的模仿者?而且电影行业,差异化创新从来都是最宝贵的核心价值。。。

当然好莱坞和华尔街自我校正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的,当他们“漫威模仿秀”这条路无法持续时,他们自己被逼自己找到新的出路,耐克和阿迪可以在各种市场浪潮中游刃有余得去应变,我也有理由相信DC也可以,哪怕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

18710196088

关键字:
分享到: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