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进枯井里,就知道了黑暗的温柔。”——温瑞安
《少年的你》,后劲很大,无论哪一方面。
最开始的震撼,来自电影本身。完全没想到年轻导演曾国祥能把一个校园霸凌的故事,讲得如此深刻。
电影并没有直接去放大和特写人性的恶,而是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去还原事件背景、牵涉人物,以及千丝万缕的情感关系。
比如原著小说里,少女陈念的母亲在珠海打工,全篇只出现在电话中。而电影里增加了陈念母亲的戏份,她因为搞微商欠债,债主每天上门骚扰,只好把女儿丢在家里,自己出门躲债。
陈念很早就开始独自面对生活困苦,债主堵门的时候,她就关起门,拉上窗帘,躲到桌子下。但她还要佯装平静,安慰母亲,“等我考去北京就好了,你可以在学校门口开小卖店,我把所有同学都带来消费。”
不成器的家长,面目凶狠的债主,被迫早熟的生活,都使陈念不再信任成年人,迫切想要走出去。也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她被同学霸凌时宁愿默默忍耐,去找混混小北保护自己,也不愿意求助身边的家长、老师和警官。也能解释为什么她一心就只想“读书,考试,上好学校”,把所有希望都赌在高考的独木桥上,甚至不惜把小北送进监狱。
警官郑易问陈念,你知道野生动物在死之前什么表情吗?没有表情。麻木,无动于衷,就像陈念这样。
少年小北的身世也做了改动。小说里,他的父亲是杀人犯,母亲是站街女,从小就备受歧视讥讽。而电影并没有交代小北父母的背景,只是由他自己的陈述,知道母亲是爱他的,但也嫌弃他是个拖累。懂事的他,自己跑出来混社会。
这个改动很重要。如果一个人从未得到过爱与善意,那他长大后多半也是浑浑噩噩,只会更加自私与冷漠。小北一开始的底色就是善良的,曾被爱过也渴望爱,这才能解释,为什么他那么在意“你是第一个问我疼不疼的人”,为什么他能毫无私心地保护着陈念,不计代价地为陈念顶罪。
不过,电影改得最好的一点还是,完全切除了爱情。
原著里,陈念虽然惨,但是个玛丽苏,混混小北、同学李想还有警官郑义都不可自拔地喜欢她。小北的著名台词就是,“我喜欢一个人,想给她一个好的结局。”而电影里,把这些感情线,都隐去了。还好陈念与小北没有谈恋爱,不然,妥妥成为二流狗血青春片。
两个人更像是黑暗之中的一段共生关系,但没有《白夜行》里的互相利用,而是一种互为照应的温存。
作家黑塞在《德米安:彷徨少年时》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少年辛克莱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困顿与迷茫,总是在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之间游移。这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叫德米安的朋友,成为了他的人生导师
成年后,辛克莱在镜中看到,那个指引他的人——德米安,长得与自己完全一样。
小北,其实也更像是陈念在孤独的想象中投射出来的一个朋友。电影里,陈念总是走在阳光下,而小北戴着帽子,把头低下,走在黑暗里。他,就如同她的影子一般,默默陪伴着她。
电影里,陈念的困窘,悲伤,无助,都是那么真实。但小北的正直,温柔,与善解人意,更像是一种理想的寄托。
监制许月珍都感叹,“可惜我的朋友不是陈念,她没有碰上小北,小北是我心里的天使,一个受过苦难的天使。”天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你要是真在重庆街头遇到混混打架,大概率是Gai哥这样的,雪碧浇头,张口就是妈x批。
电影里,小北和陈念有两次吻戏,两次都吻得特别痛苦。那是两条在岸上被暴晒快要干涸的鱼,拼命地张开嘴巴,把身上挤出来的最后一滴水,喂给对方。
相濡以沫的内里,是相忘于江湖的决心。
这里还是要感叹,周冬雨和易烊千玺选得是真好啊。他俩身上都有一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孤独气质。很多镜头特写直接怼到脸上,也依然让人感觉疏离和纯净。
审讯室里,陈念与小北两张流着泪的笑脸,在玻璃上重叠了,他们仿佛从来都是一个人。不同只是,陈念是小北的未来,而小北是陈念的过去。
其实电影在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当你长大了,走出去了,那个陪你长大的朋友也就消失了。
这也是《少年的你》比《悲伤逆流成河》更为高明的地方。解决校园霸凌最关键的,不是靠不停恋爱出轨堕胎最后自我了结,而是如何去克服成长过程中那种莫大的孤独与无助。
郑易告诉陈念,“成长就像是跳水,河里会有石头和蚌壳,都可能会伤到你,但你还是要往下跳。”每个人似乎都是十八岁一夜成年,但谁知道少年在跳之前那一刻的恐惧和困惑?他们要用什么来跨越少年时代和成人世界的巨大鸿沟?
“少年跟成年人世界的一个对抗”,是电影里藏得更深沉也更有意义的母题。
可惜啊,《少年的你》差一点就可以追上《我不是药神》,成为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国产佳片。但电影差的那一点,恰恰也是最致命的一点。
《我不是药神》是根据社会新闻改编而来的原创剧本,经过导演文牧野和两个编剧的重重推敲和把关,没有什么巨大的漏洞。而《少年的你》剧本改编自玖月晞的网文《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玖月晞此前是晋江有名的融梗天后,这部网文出版后也一直被诟病“融梗抄袭《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献身》”。
虽然电影已经删减了很多雷同的情节,做了大量修改,与原著高明了许多,但随着豆瓣评分和票房的走高,依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玖月晞原著到底有没有“融梗和抄袭”,这个要交给专业人士来判断,普通人不该妄下结论,更不应该把“融梗和抄袭”的骂名延展到观众和演员身上。即便真的是“融梗和抄袭”,那负有主要责任的依次是原著作者、出版社以及制片人。电影本身,也是受害者。
要说遗憾,那只能说,珍惜羽毛的导演,其实应该避开这样明显有隐患的原著。一旦“融梗抄袭”成为实锤,这部电影再好,也有残缺。
这也不是曾国祥一个人的问题。回顾一下这两年红火的电影和电视,就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从网文改编而来,还有一小半儿是孜孜不倦地翻拍。这样铤而走险改编网文的背后,也透露出了好故事的匮乏。
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姜文拍电影的时候,文学氛围还很浓厚。那时候电影改编的,基本都是文学著作。从莫言、余华,到严歌苓、李碧华、王安忆,再到王朔、刘震云,无一不是优秀的小说作家。
那时候的知名编剧,还有一定地位,文学底子也厚,邹静之啊王斌啊芦苇啊述平啊,都是能写又能编的笔杆子。芦苇改编《霸王别姬》的时候,对陈凯歌的第一要求就是,“你不能干涉我”。
到了第六代导演拍电影的时候,就有点吃力了。贾樟柯靠自己写剧本,管虎爱自己当编剧,娄烨抱紧了梅峰,后继恐怕都无人。
现在国内优秀的青年小说家,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能够改编成影视的作品就更寥寥无几。帮王家卫编过《一代宗师》的徐浩峰,干脆自己写本子自己当导演自己当编剧。
专职的编剧也不受重视,每一方演员都可以要求改剧本,姜文一气用六七个编剧,故事也大不如前。有才华的年轻人不是写网文就是写公众号去了,北京电影学院科班毕业的文学编剧,都在卖货。
曾国祥一直对少年成长的现实题材很感兴趣,但能支撑他的过硬作品并不多。市面上的青春小说除了安妮宝贝郭敬明饶雪漫,大概也就只剩下网文了。
改编网文是一条捷径,可以将ip累积的书粉流量直接变现,也是一招险棋,因为网文的独创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终归是有局限的。
眼看《少年的你》落入这样的窠臼,有些可惜,也有些无奈。
明明讨论的重点应该是电影和演员本身,现在全被“融梗和抄袭”带偏了。曾国祥好不容易拍出了一部超越前作的优秀电影,周冬雨好不容易用演技证明了拿过的奖,易烊千玺好不容易听到“你是演员”的肯定,这些努力,现在都被“融梗”的声音淹没了。这声音里多少是怀着私心的打压,多少是真正正义的伸张,已经很难分清。
现实恰好是电影的反面,大家宁愿共沉沦,也不愿意真的有人走出怪圈。
手机淘宝搜索“谈资买买买”,领双十一现金红包,最高111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