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影视 > 电影.MOVIE > 正文
基耶斯洛夫斯基师回顾展对谈嘉宾戴锦华专访
时间:2021-09-18 23:59:30    来源:香江娱乐 时代电影原创    浏览次数:    娱乐首页    我来说两句()

    2021年9⽉17⽇,《两⽣花》的放映拉开了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    克⽇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师回顾展的帷幕。特邀嘉宾北京⼤学戴锦华教授在对谈环节后,接受了⾹江⽹和时代⽹的媒体专访,针对新影⼈的电影创作分享了⾃⼰的观点。

                             嘉宾戴锦华教授

 

⾹江⽹:戴⽼师,您好!我是孟琳,这位是我的搭档向祖乾,⾮常荣幸能够邀请您参加这次⾹江⽹和时代⽹的专访。因为咱们这次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题是“新机·新局”,我想这⾥肯定也离不开新电影⼈的⼒量。所以我们这  期专题采访想更多地从新电影⼈的视⾓出发,结合这次《两⽣花》克⽇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师回顾展,主要提⼏个关于电影新⼈在创作⽅⾯的问题。

 

时代⽹:戴⽼师,随着我们国内的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同时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电影创作者,相信他们当中⼤部分都听过您的课,现在互联⽹⾮常发 达,我也在“⾖瓣时间”上听过您的电影课。那您能不能以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例,来聊⼀聊,新的电影导演,他们如何在创作的起步阶段找到⾃⼰作品的⽴⾜点或者说出发点。他们如何开这个头?

 

戴锦华:每个新导演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吧, 我想,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办法回答,是因为你不可以告诉他怎么去选择他们的切⼊点或者突破⼜,因为真正有效的创作⼀定是从他们⽣命中来的。⽽每个⼈,每个个体的⽣命如此不同,因为中国如此之⼤,如果⼀定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在最近探讨的问题中,我会反复重复,就说⼀个年轻导演,我⽐较希望我们⾄少应该有⼀个倾诉的欲 望,作为⼀个电影⼈,有⼀个不说不吐不快的愿望。但是这两个呢,⼀个就是我想说,我有要说的;⽽另外⼀个呢,我说给别⼈听。我们现在,有⼀些青年导演的作品在艺术本⾝来说,在美学的起点上说⾼得惊⼈,但是我会觉得越来越多的有独⽩的倾向,就是⾃说⾃话,⾃导⾃演,好像并没有设置⼀个倾诉的对象,或者说表达的欲望⼤于被倾听的愿望。我认为这是我们如何理解电影, 我们如何放置电影与我们⽣活,与我们时代关系的问题。你如果做个短视频 吧,你随便独⽩,但是如果是电影,⽽且我们是希望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他是朝向更多的⼈,朝向群体的,朝向他者。它本⾝不是⼀个独⽩的媒介,所 以,基耶斯洛夫斯基可以如此之个性,但他却不是独⽩,他是在表达。

 

时代⽹:这是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之前的纪录⽚创作经历对他的影响?是不是说我们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也可以适当地去拍拍纪录⽚?

 

戴锦华:我认为,在开始创作之前,多⽣活⼀下,那是重要的,⾄于这种⽣活是什么形态,其实不是唯⼀的,或者形态不重要,如果你真诚地,投⼊地去⽣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纪录⽚是⼀种⽣活的⽅式,当然它也是⼀种创作的⽅式。当年是因为故事⽚太⼴,故事⽚是跟制⽚⼚,跟⼤设备,跟⼤公司联系在⼀起,所以很多导演就认为纪录⽚是⼀个学徒期,因为你可以肩扛摄影机, 你可以跟⼩团队去创作,⽽现在电影门槛变的如此之低,其实每个⼈都可以即刻开始制作你们的电影,故事⽚或者纪录⽚,所以我并不认为纪录⽚是唯⼀的路,但是当我们看基耶斯洛夫斯基,当我们看安东尼奥尼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漫长纪录⽚⽣涯,⽆疑是他们⼈⽣的财富。我⼀直说对于⼀个艺术家来 说,没有⽆⽤功,你真诚去⽣活,⼀切都是你未来创作的财富,但是要真诚, 要⾜够的真诚。

 

⾹江⽹:戴⽼师,随着新的电影导演越来越多,那像他们的处⼥作其中不乏⼀些艺术⽚或者说⼩众电影的存在,当然其中有⼀部分可能也是并不完全成熟的作品,除了国内外各⼤电影节竞赛、⾮竞赛单元的展映以外,我们如何能够为这些作品找到更多的展⽰空间,让这些作品能够与更多受众见⾯,或者能够在创作者之间交流?

 

戴锦华:这个问题我都回答了⼀辈⼦了,有⼀点累了,哈哈。就是因为最直接的,最简洁的回答就是艺术院线了。因为这些电影本⾝没有所谓的商业性,或者说商业性不强,这是事实。但是你说的是什么商业啊,我⽤⼗五亿拍的电 影,我当然要经由种种运作,去追求⼏⼗亿的票房,我才能回收成本。⽽我⽤⼏百万,⼀千万所拍摄的电影,我只需要⼏千万的票房,但是前提是它仍然能够进⼊院线,它和它的电影观众得以见⾯,因为它也不需要⼤众的观注啊,它只需要有同好的,同济相求的,热爱⼩众艺术电影的观众,所以⼀切只是取决于它们有没有机会进⼊院线。这就是我很年青的时候还曾经呼吁,呐喊的⼀件事。但是它真正操作起来会⾮常复杂。那你说有没有⼀条⾜够的艺术电影⽀撑⼀条院线,⾜够的就是有质量的,不是光⾃称是艺术电影,确实有艺术的,审美的,⽂化的,社会的表达特征的东西,他能不能⽀撑⼀个院线,如果它能够⽀撑⼀个院线的话,那它的⾮商业的运营模式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共同去回答,我们共同去努⼒。然后我们也需要慢慢地建⽴起⼀些机制,就在⼤体系当中,让它成为⼀个⼦体系,⼀个亚系统,如果这些能够实现的话,才能解决。这不是电影⼈⾃⼰说我想要和观众见⾯,没有⼀个导演不希望能和观众见⾯。

 

 

⾹江⽹:就是想做⼀个有质量、有票房、有好评的电影?

 

戴锦华:叫好叫座是全世界每⼀个艺术家都渴望的,但是能做到的很少,⽽电影尤其难。但是刚刚我已经说了,我⼀直在说电影是附属的,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种电影,不是只有⼀种电影。所以什么叫叫座,就像⼀个⼏百万的电影,我赢得了⼏千万的票房,⾮常成功啊,这叫叫座呀,对不对?那么同样的,你卖了⼏⼗亿的电影,未必就真的有好评啊!所以这个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把这种⽭盾想成了⼀个僵死的,⼀个对⽴的状态,其实在每个状态下都是相对的。但是当然必须进⼊院线,必须和观众见⾯,才能够⽣存下去,对吧?否则的话你拍⼀部就放在那,拍⼀部就放在那,那不论是创作者还是整个产业就难以为继。

                        戴锦华教授与媒体代表交流

 

时代⽹:⽼师我问⼀个⼩⼩的题外话,您认为⽹络⽂艺院线是未来,还是⼀种悖论?

 

戴锦华:我认为是死敌!

 

时代⽹:死敌?

 

戴锦华:对,我认为是死敌。因为电影是影院的艺术,⽹络放映各种各样的其他媒介的观影早已经发⽣了,但是,那是脱离了电影躯壳的灵魂,是幽灵。幽灵可以四处飘荡,但是当躯体没有了的时候,以后你就不会再有新的幽灵了。我不是说这种完全的不能妥协,我只是说我们经常抱着的那种幻想——那没关   系啊,我们在⽹络上也⼀样的看电影啊!你现在能在⽹络上看到电影,是因为影院仍然存在着。影院存在,电影艺术才能存在,如果影院不在了,电影艺术不在了,你就在哪⼉也看不到电影了。你仍然可以看到⽤视听语⾔制作的作 品,但是它们不是我们所熟悉,所热爱的电影。

 

时代⽹:最后⼀个问题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尖锐,现在随着电影评论的多元化,您建议年轻的电影导演应该如何客观地⾯对这种多元化的电影评论,如何在其中找到对于创作正向反馈的部分,我们作为媒体可以做些什么?

 

戴锦华:你觉得这个问题很尖锐吗,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不特别啊!因为这个问题可以转成⼀个问题,那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如何在今天的⽹络环境当中⽣存,或者我们如何处理遭遇⽹暴,对吧?我觉得可以把它变成⼀个今天⽹络⽣态的问题。同时,又可以把它变成另外⼀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如何⾛完我们的⼀⽣。其实我觉得,这真的不是⼀个年轻电影⼈独⾃⾯对的问题,当⼀些声⾳告诉你,该往这⾛,该往那⾛,如果你能做到过滤和抛弃那些⾮理性的恶意, 就是没有建设的,没有⽣产⼒的恶意的攻击,如果可能的话,你把它们忽略 掉,不⽤去感知它,不⽤去内化它,不⽤去体认它。⽽另外⼀边就是,如果你的影⽚引起了众说纷纭,引起了七嘴⼋⾆,引起了好评恶评,这是你莫⼤的成功啊,这是你莫⼤的成功啊!我在这⼉不是说⽹络⽂化那种话题性啊,就是流量意义上,我不熟悉也不喜欢那些逻辑。我说的是你能够真正地引发⼀个众说纷纭,说明你的作品⾄少包含了,或者触动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如何去对待它,完全是我们在⽣命当中要回答或完成的问题:你到底要什么? 你是谁?你追求什么?你对电影的爱⾜够不⾜够?然后你是不是在电影这个媒介系统当中有才⽓,因为说到底,艺术需要才能,所以我觉得这些问题是电影⼈⼀⽣要回答的,和每⼀个个⼈⼀⽣要回答的。然后你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决定,什么对你是有价值的,什么是为你提供正能量的。因为你⾜够强⼤的话, 你也可以把这些恶意、敌意的东西,转化成你的动⼒或者资源,或者是⼀个镜⼦,对吧?⼀个让你望见⾃⼰的镜⼦。所以我觉得这⾥没有万灵⽅,因为这个问题本⾝可以是具体的,但它其实就是我们每天、每个⼈都要⾯对都要回答 的,就是了解⾃⼰和坚持和定⼒吧。就是怎么活下去!

 

⾹江⽹:⾮常感谢戴⽼师宝贵的时间,最后我们有个⼩⼩的请求,⽼师能不能给我们现在的新⼈导演以及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些祝福和⿎励?

 

                          戴锦华教授为新影⼈送上寄语

 

戴锦华:我是觉得,迄今为⽌,电影是迄今为⽌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界上获取的⾮常奇妙的礼物,然后对电影的爱⾜够⽀撑我们的⽣命;我们的创作;我们的⽣活。⽽同时我们可以在电影当中汲取爱,学习爱。

 

⾹江⽹:再次替我们⾹江⽹、时代⽹的读者和观众们感谢您宝贵的建议,也祝您⼯作、⽣活⼀切顺利。谢谢!

 

 

 

策划:孟琳 ⽂字:向祖乾 摄影:任⽻希  审核:刘雨龙

关键字:
分享到: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