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影视 > 电影.MOVIE > 正文
茶馆相声紧跟“时尚”
时间:2021-02-23 09:12:00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娱乐首页    我来说两句()

   许多人印象中的茶馆相声是这样的:醒木一块,折扇一把,手帕一条,台上长袍马褂,妙语连珠,台下茶水瓜子,笑声不断,观众在台下品着茶,吃着零食,不时和台上互动逗乐一下。

   彩绘漫画搭配表情包、流行语,印在外墙上,近日,天津多伦道名流茶馆的装修风格引起网络热议。

   天津名流茶馆如此装修的初衷,是为了吸引年轻听众。效果怎样?

   名流茶馆工作人员说:“几乎全国的相声茶馆或小剧场风格都是相近的,主打传统文化元素,缺少相对个性化的主题。作为一项传统艺术,相声的内容题材却在不断创新、紧跟时代。对于80后、90后甚至更年轻的人来说,‘二次元’不是小众、陌生的词汇,而是他们十分熟悉的领域。因此,我们将‘二次元’主题的外部环境氛围与相声艺术相结合,带给特定年龄段用户群体一种别样的观赏体验。”

   改造后的名流茶馆重新开业,工作人员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一些穿着cosplay(角色扮演)的观众进入剧场听相声,平时只在动漫展会上才能见到的景象,在茶馆出现了。

   一位观众表示:“还是希望能加强互动,既然是‘二次元’主题,希望作品中能有涉及。毕竟大家是来听相声的,内容更重要。”

   名流茶馆成立于1991年,是茶馆行业复苏以后天津首家具有传统民俗特征和举办民间演出性质的相声茶馆。早在全国相声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前,名流茶馆每天一开门就能看到很多观众争先恐后过来抢票。骆玉笙、马三立、尚长荣、苏文茂、关学曾、冯巩、姜昆等曲艺界名流都曾多次在此登台献艺。名流茶馆几乎见证了天津曲艺发展史。

   名流茶馆的老板于承艳,却不是相声艺人。

   创业之初,茶馆里几乎都是戏曲演出,听众少,演出团体也少,名流茶馆惨淡经营。为了吸引观众,1992年,她开始与老艺术家、艺术团合作。一场由马志明等老艺术家参与的专场相声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她由此受到启发,把相声专场演出引进茶馆。之后名流茶馆陆续与更多的相声团体合作,影响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名流茶馆的经营终于有了起色,到2004年已是场场爆满。

   虽然有了“人气儿”,但5元一张门票,仍难以支撑茶馆的运营。因此,于承艳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涨价——把前排的票价从5元涨到25元。

   涨价让于承艳饱受争议。“当时的行规是剧场和演员三七分账,剧场拿三,演员拿七。调高票价后没人购买前三排的票,收入自然就减少了。这个‘罪过’直接落在我身上。”于承艳说,直到3周之后,剧场前几排又坐满观众,看到多挣出来的钱,大家终于承认了于承艳的“改革”。

   票价调整后,为了适应市场,她借鉴“曲艺大家唱”的做法,推出“相声大家说”。这种创新的体验式演出方式,既增加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间接地为相声培养了更多新人,许多票友因此走上舞台。

   于承艳还在名流茶馆艺术团主推“老少乐”组合——老先生给年轻人捧哏,年轻人在演出的同时学习老先生的技巧。通过这种方式,一批批的年轻演员逐渐成熟,演出技巧和舞台经验不断提升,如今都成了名流茶馆的台柱子。

   随着相声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天津名流茶馆也声名日隆,每年春节前后一票难求,相声“大腕”也对名流茶馆的舞台特别钟情。

   据粗略估算,每年名流茶馆在天津本地演出2500场,在外埠演出300场,观演人数高达25万之多。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还给名流茶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传承不是不变,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于承艳说,名流茶馆若想长盛不衰,就要不断求新求变。

   目前,名流茶馆开设了网站,还入驻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多家平台,用更现代化的方式与观众接触交流。(记者 刘茜 陈建强)

关键字:
分享到: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