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生前唯一一段活动影像的截屏画面。
导演闫东。
生前仅留下20幅照片
回忆起这段往事,闫东告诉记者,一切都历历在目。1999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李大钊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候,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届时,中央电视台将播出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闫东随后被任命为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那一年他35岁,刚刚拍摄了文献纪录片《共产党宣言》。这次,闫东又要跨越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走进另一位年轻先驱者的生命里。李大钊是中国传播、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27年走上绞刑架时,他还不到38岁。
满怀崇敬之情投入纪录片《李大钊》的创作,闫东发现最大的困难是影像资料极度匮乏。李大钊生命短促而年代久远,仅留下20幅照片。文献纪录片要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电视化的艺术加工,对电视编导来说最需要的是画面,是活动的影像资料。
纪录片开始拍摄后,摄制组精心安排了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希望发掘出李大钊生平的一点一滴。在这个过程中,闫东特别留意李大钊影像资料的线索。很快,闫东得到了一个让他有些惊喜的发现。在受访专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玉贞当时要赴莫斯科参加学术会议。采访结束后交谈时,闫东问李玉贞此次前往莫斯科,能否帮摄制组寻找李大钊的影像资料。
李玉贞告诉闫东,1924年6月,李大钊率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这是非常隆重的大事,在共产国际的档案中,可能存有当时的影像。这让闫东看到了希望。一年前,因为拍摄纪录片《共产党宣言》,闫东曾到莫斯科采访。苏联解体后,很多档案资料开放了,在莫斯科的资料馆、档案馆,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操着各种语言的学者和纪录片人到这里“淘金”。
李玉贞欣然同意帮助查找资料,她精通英俄两国文字,是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关系问题的专家,发表过李大钊的研究文章。闫东内心中不免有些激动,“李大钊在历史中未留下过哪怕是一秒钟的影像资料,而这个被认为是永久的遗憾,或许要由我们来改变。”
莫斯科“淘金”无声影像
1999年9月,李玉贞抵达莫斯科后,就赶赴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那些天,每到北京时间午夜12时、莫斯科时间傍晚6时,身在北京的闫东就要打一通国际长途电话询问进展。李玉贞在莫斯科首先查访到李大钊的一些历史资料,然而在共产国际五大的电影资料中,李玉贞反复查找,始终没有发现李大钊的镜头。
寻档工作看似水尽山穷,而就在李玉贞身处莫斯科的这十多天里,莫斯科接连发生了多起伤亡严重的爆炸案。闫东一方面提醒李玉贞注意安全,一方面因纪录片播出档期临近而心急如焚。在电话里,闫东分析说,李大钊在国内写了那么多文章介绍苏俄的胜利,在共产国际五大结束后,李大钊还在莫斯科停留了几个月,在这期间他一定会带着对中国革命未来的憧憬四处走访,所以寻找影像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
李玉贞答应,一定尽最大努力。就在李玉贞回国前几天,一位俄罗斯专家提供了李大钊影像的重要线索。李玉贞立即根据线索前往莫斯科郊外的档案馆。在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李玉贞一遍遍搜寻,终于查找到一张年代久远的卡片索引,上面写着:李大钊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发言。
时隔75年,李大钊惟一一段生前活动影像被找到,李玉贞激动不已,她急切地拨通了国际长途:“闫东,找到了!”闫东又惊又喜:“李老师,您再看看,是不是他?”李玉贞肯定地回答:“没错,我看到了李大钊的名字。”李玉贞让闫东赶紧准备外汇,因为转录一分钟影像资料需要花费700美元。闫东当即回复,尽快把钱送来。但在当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驻莫斯科的记者,闫东于是找到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请求紧急协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莫斯科记者站支借外汇。最终,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国庆酒会上,国际台的记者把钱交给了李玉贞。
李玉贞旋即返回档案馆,成功翻录了这段珍贵的35毫米电影胶片。胶片记录的是1924年9月22日,俄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举行了有几千人参加的“不许干涉中国”协会群众大会。在大会主席台上,中共代表李大钊身着立领正装,胸前戴着徽章,看上去意气风发。李大钊的精彩演讲不时被掌声和欢呼声打断。在场的苏联摄影师清晰地记录下这些历史画面,虽然是只有几个镜头的无声影像,但李大钊演讲时动情的神态和豪迈的动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填补历史空白引发关注
1999年国庆前夕,李玉贞带着极为珍贵的李大钊生前影像回到北京。闫东迫不及待地把刚下飞机的李玉贞接到了台里,他又第一时间请来了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1927年4月李大钊遇害时,李葆华尚未成年。整整72年后,在屏幕上看到父亲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挥动手臂演讲的镜头,已是耄耋之年的李葆华流下了热泪。
1999年10月,大型文献纪录片《李大钊》在李大钊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播出,纪录片片头播放了最新发现的李大钊生前影像,填补了历史中的一段空白,在观众中和党史研究界引发了极大关注。
纪录片播出当晚,李大钊的孙女李虹代表全家给中央电视台写了一封信:“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思念着从未谋面的祖父……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祖父李大钊的影像——亲切、平实而伟大——这就是我们的祖父。我们被血脉相承的感觉震撼了!”
如今,回望这段难忘的经历,闫东依然心绪难平,“感谢当年所有相识、不相识的参与者,如果不是大家的不懈努力,这段影像不知要尘封到何年。”闫东感慨说,当年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就好像是自己这个35岁的党员与38岁英勇就义的李大钊冥冥之中的一次倾心相谈,让他获得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在此之后的20余年里,闫东又相继创作了《百年小平》《长征》《不朽的马克思》《伟大的历程》等30多部重大题材纪录片,九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当你走进李大钊,就一定会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这段‘追寻李大钊’的创作历程,让我悟出了很多东西,伴随我一直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