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6日电题:文心·艺德·乡情——家乡人追忆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
新华社记者冯源
“给奕奕:学海无边勤作舟!”翻开一册《王文娟流派唱腔选集》,扉页上清秀的字样映入眼帘,落款是“文娟”。这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2009年收徒时赠送给学生夏艺奕的。
2009年,浙江省文化厅举办了浙江省属院团优秀青年演员大拜师仪式。在仪式上,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青年演员夏艺奕向王文娟献花敬茶,成为她的“关门弟子”。“这真是难得的缘分,老师属虎,我也属虎,相差了60岁,我心里一直把她当作亲奶奶看待。”
“老师一直和我说,平时要多看书,可以学习书画增强演员的修养。”夏艺奕一直记得,好几次去上海登门学艺,老师都会给她看自己在老年大学学习书画的作品。
“王老师收我当学生也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越剧艺术。”夏艺奕回忆说,2014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排了新版《孔雀东南飞》,他们专程赴沪,请王文娟指导。“今年我要演出王派的《琵琶记》,这也是对老师的最好纪念。”
1926年,王文娟出生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12岁就离家赴沪学艺。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教师、国家一级演员王桂萍回忆说:“老师虽然少年离家,但是一直很牵挂家乡的发展,每次老家有人登门拜访,都热情接待。”
1996年,王桂萍成为王文娟的学生,在她的印象里,老师每次都会用带有上海调的嵊州话,和家乡人热情交谈。
但是在课堂上,王桂萍面前的王文娟又是一位严师,特别是表演中的一招一式,王文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2006年,她知道我要离开舞台,去学校当老师了,专门和我说,当老师就不能专教‘王派’,要把越剧各个流派的特色都传授给学生。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各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要这样演,都要和学生讲得明白清楚。”
“王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顾问,一直很关心越剧艺术的传承,希望学生珍惜现在的教学条件,好好学戏。”几年前,王桂萍去给老师拜年,特地带去了自己比较看好的一个学生。“我的学生应该喊她‘太老师’了,她看到‘徒孙’非常高兴,亲自给她讲戏教戏。”
2019年11月,为了庆贺王文娟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荣誉称号,学生们约好一同前去祝贺。“那天晚上,老师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讲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心得,特别是如何饰演林黛玉一角,谈‘葬花’这一折的处理。现在想起来真是宝贵财富。”王桂萍回忆说,“她特别强调,舞台上要复杂,努力去刻画人物,而到了台下,做人要简单,这是老师一生的心得。”
王文娟出生在嵊州市黄泽镇甲青村坑边自然村。黄泽镇文化站长魏文说道:“记得20多年前,村里要修水库了,王老师还捐了一笔钱,水库到现在还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