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频道 > 明星 > 内地星闻 > 正文
李文启:你的表演观众不相信,就是失败的
时间:2021-01-20 13:41:00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娱乐首页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李文启:你的表演观众不相信,就是失败的

   他曾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为观众奉献了《门铃声声》《妈妈的今天》《有事您说话》等经典小品,2019年和2020年又先后参演央视春晚小品《站台》和《父母爱情》,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如今,77岁的他给自己的定位是:发挥余热,当好陪衬,不嫌戏少,力求出彩。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哪些熟悉的面孔会再次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观众们正在迫切地等待着谜底的揭晓,已经7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李文启自然是备受期待的。近日,记者登门采访李文启,听他讲述在春晚舞台上成功塑造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背后的坚守与深思。

   到达李文启家门口,门旁写着“光荣之家”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他引以为豪的事情,“我们老两口都是军人”。去年春晚,李文启参演小品《父母爱情》,饰演的正是一位穿军装的老班长。小品中,李文启的出场时间和台词并不多,但是他的表演却成了整个小品的亮点和记忆点,也被观众称为“点睛之笔”。说起这个角色的塑造,李文启一边讲述着细节设计,一边重新演绎了一遍,角色转换几乎在分秒之间,仿佛坐在面前的就是那位腿脚和口齿都不太利索的老班长。

   “我大概数了一下,我的台词可能连十句话都不到。戏虽然少,但是一定要把人物琢磨透。别人见到江德福(郭涛饰)都是喊着‘老领导’上前握手拥抱,但我是他的老班长,如何体现这种人物关系?我说一句‘你们都不管我’,大家都围过来,江德福敬了礼,我不给他还礼,而是站起来轻拍了一下他的脑袋,这一个细节就把两个人物的上下级关系,以及在部队时的亲密友情体现出来了。”李文启至今仍清晰记得小品中每一个细节,那些细节曾是他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向生活取经琢磨出来的。赵丽蓉曾经跟他说的一句话一直影响着他,她说:“拿到剧本,你的脑子里得出小人儿。”李文启每次都反复打磨他的“小人儿”,最终成就了一个个经典角色。

   一个表演的成功,要靠形体,还要靠台词。同样在小品《父母爱情》中,李文启对台词的诠释也征服了亿万观众,一番话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为了让江德福说出“我爱你”三个字,老班长先是用拐棍点地,喊道:“江德福,说!”接着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跟我老伴儿,就这仨字,年轻的时候我说不出口,老了想说了,又不会说话了。我练,我使劲练,练好了,还没等我说呢,她走了,她走了,我后悔啊。”这段台词并不长,却获得了阵阵掌声。李文启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有充分的思考:“虽然英雄迟暮,但是部队里那种命令式的习惯还在,所以喊了‘说’。但是说话不利索,在‘出’和‘口’之间有一个停顿。后面‘又不会说话了’是苦笑着说的,生活中很多悲伤的事恰恰是苦笑着说的。但是说到‘她走了’时,是要有层次的,第一遍略带怨恨,第二遍则尽显悲伤。这就像生活中有人去世,亲人在哭声中往往会责怪逝者‘你怎么这么狠啊,丢下我就走了’。塑造角色要遵循铁的生活逻辑。”正是因为这些无痕的表演,让很多人误以为戏外的李文启真的说话不利索了才演得那么逼真。

   李文启深受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表演理论的影响,认为塑造角色才是表演的核心要义。他说,做演员贵在自知,要找准定位。而他的定位就是塑造好每一个角色,并不在乎是不是男一号。很多人见到李文启,一眼就能认出他是小品演员,很多角色形象也在脑海里打转,甚至像“我还是怕您把我给甩喽”这样的台词也能张口即来,但未必能叫得上他的名字。对于戏红人不红、面红人不红这件事,李文启认为,让观众记住角色比记住自己更重要,如果观众因为角色认识了自己那也是自己的荣幸。

   说起塑造角色,李文启还是最早在春晚舞台上分饰多角的演员。1988年,他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在《门铃声声》中塑造了“卖刀的假哑巴”“居委会大妈”和“警察”三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995年,李文启自编自导自演的《有事您说话》亮相春晚舞台,他再次分饰三个角色,演出大获成功,《有事您说话》也成了小品史上的经典。如何在一场演出中把多个角色演得精准到位,李文启在台词、形体、服化道各方面下了苦功夫。比如第一个出场的上海人老陈,手里捏着一条细小的带鱼和一句一个“小伙子不得了”,对比后面出场的满口天津话的老牛,完全看不出是一个人分饰。有人将表演分为三种层次,一是本色出演;二是演什么像什么,三是演什么就是什么,李文启显然是第三种。要说秘诀何在?大概就是他反复强调的“塑造人物要遵循铁的生活逻辑”。

   李文启读过大学,下过农场,又进入部队,从业余宣传队进入专业院团,一路经历各种生活,也一路坚持导、演和创作。他说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赵丽蓉等优秀榜样,都让他受益匪浅。他很感激在业余宣传队的时光,他说:“业余宣传队好进不好混,吹打弹拉唱,打球带照相,你什么都得会,相声、独幕剧、创作等都干过,技多不压身,当时的积累也为日后从事专业表演打下了基础。”

   如今,李文启经常接受邀请为一些院团指导剧本或导演剧,看完剧本,他常常会问,“合理吗?符合生活吗?观众相信吗?不合理观众就不会相信,现实题材作品观众不相信就是失败的”。提及之前网上热议的抗日神剧,李文启深表不满:“这就是偷懒,不尊重生活,打着创新的旗号胡来。”但是,他也为一些优质的剧感到欣慰,最近刚看完了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装台》,他说,整个剧拍得很真实,他期待更多的优质作品。(记者 刘平安)

关键字:
分享到:
责任编辑: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